欢迎访问范文狗范文大全网!

四年级上册《爬山虎的脚》教学设计

天下 分享 时间: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

《爬山虎的脚》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,爬山虎的叶子,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,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。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《爬山虎的脚》教学设计,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

更多教学设计相关推荐↓↓↓

公开课《日月潭》教学设计

《秋天的雨》教学设计方案

人教版《四个太阳》优秀教学设计

画杨桃板书教学设计

公开课《再见了亲人》教学设计

《爬山虎的脚》教学设计1

教学目标

1.认识“均、柄、蜗”等5个生字,会写“操、占、嫩”等12个生字。正确读写“引人注意、均匀、重叠、空隙”等词语。

2.整体感知课文内容,梳理课文结构,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。

3.通过对“描写爬山虎叶子”的学习,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,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。

教学重点

整体感知课文内容,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。

教学难点

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,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。

第一课时

教学目标

1.掌握本课生字词。

2.整体感知课文内容,梳理课文结构,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。

教具准备

课件

教学设计

一、揭示课题,导入新课

刚看到课文题目,你或许认为爬山虎是一只老虎,其实爬山虎是一种植物。(课件出示2)(出示图片)引导学生观察。(教师板书:爬山虎的脚)

爬山虎:一种攀爬在墙壁上的供观赏的植物,也叫巴山虎、地锦、常春藤、属葡萄科。高攀的落叶藤本植物,卷须前端有吸盘。夏季开花,花蕊小,黄绿色。产于我国各地,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有。茎和根可以入药。

二、整体感知,理清脉络

1.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,注意:

(1)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。

a.分析记忆字形。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

出示生字“均、柄、蜗、曲、萎”(课件出示3)“曲”是多音字,读qǔ和qū;“萎”是上形下声。

b.书写指导。

出示生字“虎、操、占、嫩、舒、顺、均、叠、隙、茎、柄、萎、瞧、固”(课件出示4)

指导书写:“操”的最后一笔捺要舒展;“嫩”三部分都要窄长,束字中间是一扁口、不要写成下框、末笔捺变为一点;“均”的最后一笔是提;“叠”上窄下宽,中间是冖、横要长、上边没点,且字稍扁、里边是两横;“隙”右边三部分要扁,上边小字中间一竖不带钩,下边小字竖要带钩;“瞧”笔画多要写紧凑,目字要窄,右上边有一点、下边是四横不能少。

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,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。

(2)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?

2.检查交流:

(1)请学生自荐领读词语。(课件出示5)

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拂过

叶柄 紧贴 蛟龙 枯萎 牢固 蜗牛

(2)交流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?

全文共5个自然段,可以分为三步分。

第一部分(第1自然段):讲爬山虎的生长位置。

第二部分(第2自然段):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。

第三部分(第3~5自然段):主要讲爬山虎脚的特点,具体写了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。

三、自主探究,理解第一段

1.全班齐读,思考: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?

2.填空。(课件出示6)

爬山虎生长的特殊环境是_________。

爬山虎生长的特点是_________。

3.指导朗读。

四、课堂小结,留有思考

今天,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特殊位“墙”。爬山虎是爬墙成片生长的,那么它是怎样爬墙的呢?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。

第二课时

教学目标

1.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了解爬山虎的特点。

2.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,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。

教具准备

课件、两株爬山虎

教学设计

一、复习导入

上节课,我们学习了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《爬山虎的脚》这篇课文,并从课文第1自然段中,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长特点。

这节课,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。大声齐读课题。

二、研读第2自然段

1.教师范读课文,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?(教师板书:位置颜色样子)

2.学生交流,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(多媒体显示):(课件出示8)

a.爬山虎叶子生长的位置:______________。

b.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:______________。

c.长大了叶子的颜色:______________。

d.叶子的样子:______________。

(教师板书:墙上嫩红嫩绿朝下、均匀、不留一点空隙)

3.指导朗读:读出美感来。

三、研读第3、4、5自然段,交流体会。

1.请同学们继续默读文中第3、4、5自然段,思考: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独到之处?

2.汇报交流。

师:首先我们一起交流第3自然段。你读懂了什么?

(1)结合插图(课件出示9),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。

a.出示文中的句子。(课件出示10)

“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。茎上长叶柄的地方,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,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。细丝跟新叶子一样,也是嫩红的。”

师:如果你也学着叶圣陶爷爷此时也在观察爬山虎的脚,你发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的?(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、数量、形状、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。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、形象。)

b: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。

(教师板书:茎上如新叶细丝像触角)

c:过渡:来,我们边跟着画面边读这段话,同学们读横线上的句子。

d:出示画面:指导朗读这个句子,加深体会。(老师引读)

小结: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之处。你们知道爬山虎更独特之处是什么吗?

(2)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。(课件出示11)

a:问: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?

b:“这样”是指什么?学生复述自己画的句子。再联系前文学过的第2自然段,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。读……

c:想看到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景吗?(请你睁大眼睛来看)

d: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,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。(教师板书:触、变成、巴住、拉、贴)

小结: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,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劲呀!

生齐读。

指导朗读:注意动词稍微读重点。

在这里,叶圣陶爷爷还教给了我们一种介绍事物的方法,那就是拿我们熟悉的事物来作比较。

师:老师上课前在校园的东墙边采集了两根爬山虎,你来说说从它们的颜色去观察可以推断什么?老师这里有道作业练习,需要大家去探索。小组结合文章第五自然段的内容自由讨论。

(3)爬山虎“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”。(课件出示12)

小结: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课外让我们到校园的东墙边,去看看爬山虎是不是真的像叶圣陶爷爷写的那样,也学着叶圣陶爷爷一样用一双慧眼,去观察,去发现,好吗?

四、联系生活,感悟方法。

1.你要向叶圣陶爷爷习什么?(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)

2.总结。罗丹也说过:“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,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。”今天让我们用一双慧眼,去观察,去发现。

五、积累运用,提升语言。(课件出示13)

1.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抄写优美的词句。

2.课外练笔。

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(如:葡萄、牵牛花等),仿照课文写一写,内容要具体,语言要通顺。

板书设计:

爬山虎的脚

《爬山虎的脚》教学设计2

教学目标:

1.读懂课文,了解爬山虎的特点,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,抓住主要内容。

2.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,培养细致、有序的观察习惯。

教学重点:

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,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,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。

教学准备:

课前,教师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,设计爬山虎的画(隐去它的脚),制作演示课件。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,对照课文内容,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。

教学过程:

一、导入新课。

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,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,也能往高处爬。这是什么原因呢?今天,我们学习完《爬山虎的脚》,就能找到答案了。(板书课题)

二、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。

1.轻声读第二自然段,理解“刚长出来”和“长大了的”叶子各有什么特点。

2.填空: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:________、________。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:________、________、________、________。

3.看插图,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。(抓住“新鲜”、“一顺儿”、“均匀”)

4.朗读指导:读出叶子的美来。

5.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下来。

三、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。

引言: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,跟它的脚关系密切,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?请自学第三自然段,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。

1.观察实物(或挂图),默读课文,进一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、样子、颜色。用自己的话与同桌相互说一说。

2.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脚的话,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,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、样子、颜色。

3.让全班学生选择彩笔,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,边画出爬山虎的脚。

4.按照课文有关内容,小组评议画的情况。

5.熟读,指导背诵。

6.结合板书小结:因为作者“注意”了,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、样子、颜色才了解得这么详细。那么它是怎么爬的?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。

四、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。

1.教师范读,学生边听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。

2.学生边汇报,教师边板书:触 巴 拉 贴

3.小结: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了这些动词,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。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的生长顺序来观察的,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。

4.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,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。

5.教师小结: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,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,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,再巴住墙。一直往上长,必须不断长出新脚。所以,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“一脚一脚”往上爬的。

6.看电脑演示爬山虎正面爬墙的过程,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。

爬山虎不只往上爬,还往左边、右边爬,紧紧贴在墙上,爬满整个墙。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“一阵风拂过,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,好看得很”。

7.小结过渡: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,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变成什么样呢?请同学们自学最后一个自然段。

五、学习第五自然段。

1.归纳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。

没触着墙:板书:萎了

触着墙:  板书:牢固

2.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?

3.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。

六、总结。

1.学生归纳第二、三、四、五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。

2.复习第三、四、五这几个自然段,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,先讲了什么,再讲了什么,最后讲了什么。

3.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。

4.总结:这篇课文重点围绕“爬山虎的脚”来写,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,作者进行了细心而有序的观察,并且用准确、生动的语言描写,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七、拓展作业。

1.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,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。

2.细心观察一种植物,将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,与同学交流。

《爬山虎的脚》教学设计3

教学目标

1、能流利地朗读课文,了解爬山虎的特点;

2、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,培养细致、有序的观察习惯。

3、学习生字、词语,积累好词好句。

教具准备

1、实物展示台。

2、学生准备水彩笔。

3、爬山虎实物。

教学课时:2

第一课时

教学内容:初读课文,了解爬山虎的特点。学习生字、词语。

教学过程

一出示实物,引入:

认识这种植物吗?对,它叫爬山虎。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?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。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。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,而且会观察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。齐读课题。

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,又是怎么写的,自由读课文。

二、学生自读,教师巡视指导。

三、反馈读书情况。

1、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。

2、朗读课文,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,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,或其他形式。重点检查生字、词语的读音。

四、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。

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,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?你有什么感受?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?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。

第二课时

教学内容: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,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。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。

教学过程 :

引入语:同学们,大自然是神奇的,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;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;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……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──爬山虎。读课题。

一、请同学们看实物。

1、你看到了什么?

2、有什么特点?

3、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?

4、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?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。

5、读了有什么感受?(美)哪些地方写的美?你喜欢哪句?

6、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。做一做拂过、漾起的动作,你能读好这句话吗?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?

7、老师指导读出美来。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,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,也可以男_分组读,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。

8、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?(认真观察)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,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。

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,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,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?

二、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:

a、脚的样子; b、脚的形状; c、颜色

1、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。

2、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?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。

3、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?

4、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,请画出爬山虎的脚,看谁画得。(教师巡视,拿一张好的评价)

5、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?(注意)

因为作者注意了,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。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,想尽快知道答案吗?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。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。

三、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,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,学得更快。(老师巡视)

a、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;b、找出爬的动作词;c、自己演示爬的过程(怎样爬)

1、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?(学生自由发表意见,其它学生补充,教师充分表扬)

2、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?

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?(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)

3、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?看大屏幕演示,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。

4、你们知道答案了吗?谁正确?(长一只脚,巴住墙,再长出另一只脚,再巴住墙,它要不停的向上爬,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,所以叶圣陶爷爷说,“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”。

5、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?你怎么知道的?

它不只往上爬,还往左爬,右爬,爬满整个墙,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“一阵风吹过,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,好看的很”。真是会读书的孩子,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。

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,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?

四、学习第五自然段。

1、学完了这段,你知道了什么?(自由说)

(没触着墙的脚萎了,触着墙的牢固,脚与墙有密切关系。)

2、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?(第一自然段)

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,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,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。(男、女分开读)

五、发散思维。

1、学了这课,你知道了些什么?

2、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?(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)

3、生活中,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?(葡萄、冬瓜、牵牛花……)说说你它们的特点,好吗?(学生说)

《爬山虎的脚》教学设计4

【学习目标】

1、了解爬山虎的特点,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,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。

2、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。

3、背诵、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,段落,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。

【教学重、难点】

了解爬山虎的特点,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。

【教学时数】2-3课时

【课前准备】

1、课前发动学生观察,采集实物,拍照,收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.

2、多媒体课件。

第一课时

【教学过程】

一、举行“植物资源”共享会

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世界,日月星辰、风雨雷电、花草树木、鸟兽虫鱼,真是色彩斑斓,奇妙无穷啊!下面我们举行一个“植物资源”共享会,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实物,图片,照片,介绍自己了解的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。

二、提示课题,范读课文

1、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的《爬山虎的脚》,去了解爬山虎,欣赏爬山虎。

2、板书课题:爬山虎的脚。

3、教师范读课文,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?

4、学生交流,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(多媒体显示):

a、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?

b.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,又是怎样爬的?

三、合作探究,深入研读

1、大家希望先探究什么?为什么?

2、四人小组研究描写爬山虎脚的三、四、五自然段,要求(多媒体显示):

a、作者是如何具体生动的描写的?

b、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探索到的知识向大家汇报、展示。

3、学生自由学习。

四、汇报交流

1、一组学生竞赛读写“脚”样子的句子,并交流圈出认为重要的词。

(反面、枝状六七根细丝、嫩红)

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从脚的位置、样子、颜色三方面来观察、描写的。

2、学生上台板画爬山虎的脚,并口述为什么这样画。可趁机让全班跟着他画,体会比喻句的妙处。

3、三生依次上台(师给带上他自己画的爬山虎的头饰)作“自我介绍”,师鼓励灵活表述。

4、同桌介绍。

5、四生开火车读具体写脚怎么爬的句子,并交流“爬”有关的重要动词。(爬:触一巴+拉+贴)

6、多媒体动画演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。

7、指导朗读。

8、点击出示中心句: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。

质疑:“一脚一脚”能不能换成“一步一步”,为什么?

9、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?(落实人文性)

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,例如:往上爬、蚊龙的爪子、相当牢固、休想拉下等。

10、小组比赛朗读。

11、一生扮演爬山虎的角色,演一演,说一说怎样爬。

五、积累语言

抄写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,并背诵三、四、五自然段。

第二课时

【教学过程】

一、复习旧课,导入新课

1、导人:上节课我们探究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爬的,谁能以爬山虎的角色向大家介绍一下。

2、指名“自我介绍”。

3、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?

二、合作探究,深入研读

1、四人小组研读第二自然段,要求(多媒体显示):

a、研究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描写叶子的?

b.标出你喜欢的词,两人小组讨论为什么喜欢?

C、要用一定的方式把自己研究的知识向大家汇报。

三、汇报交流

1、 生朗读描写静态的句子。教师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体会“新鲜”“均匀”以及那么……那么……”句式的好处。

2、 指导朗读

3、 多媒体出示描写动态的叶子的句子。(一阵风拂过……)

教师引导学生想象,读这句话,你仿佛看到什么,听到什么?重点落实一个“漾”字。

4、 多媒体展示“漾起波纹的叶子”的情景。

5、 指导朗读。

四、回归整体,体会写法

1、同学们,你想过吗,课文为什么以《爬山虎的脚》为题?师随机引导学生体会写爬山虎的叶子是为了衬托爬山虎的脚。

2、那么作者为什么写得这么好呢?

3、交流归纳:

a、整体到部分一步一步细致观察。

b.能抓住特点观察。

c.作者很有酎Jb地怀着喜爱之情观察,观察得非常深入。

五、积累运用,提升语言

1、 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,抄下来。

2、 课外练笔。

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援植物,仿照课文写一写,内容要具体,语言要通顺。

六、布置作业

1、抄第6课生字组三词

2、《黄冈》第6课

3、背诵第三至五自然段

4、完成课外练笔

【板书设计】

爬      位置:茎上长叶柄的反面

山   特点 样子:像……像……(细丝) 抓住特点

虎       颜色:嫩红(嫩绿) 观察细致

脚    爬  触→巴→拉、贴(牢固)

《爬山虎的脚》教学设计5

教学目标:

【知识与技能】

1.正确认读、书写本课生字、词语。

2.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找出文中写得准确、形象的句子,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。

3.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、表达方法。

【过程与方法】

可从课题入手,直奔重点段落,引导学生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,然后通过研读了解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。

【情感、态度与价值观】

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。

教学重难点:

重点:通过对词句的理解,了解爬山虎的特点;明白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。

难点: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、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。

教学准备:

教师: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;有条件的可指导学生观察校内的爬山虎。

学生:预习课文,通过实物或影像资料观察爬山虎。

教学时间:

2课时

第一课时

教学目标:

1.正确认读、书写本课的生字、新词。

2.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。

3.熟读第2自然段。

教学重难点:

重点: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。

难点:理清课文的脉络。

教学过程:

一、激发兴趣,导入新课

1.同学们,你们猜猜这是什么植物?长长的藤,绿绿的叶,爬在墙上一片片,大街小巷都能见。(爬山虎)你注意到爬山虎还有哪些特点吗?(全国各地都有,也叫巴山虎、地锦、常春藤。夏天开黄绿色的小花,茎和根可以入药,是绿化和美化环境的常用植物)

2.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《爬山虎的脚》,读课文题目,你知道本文写了什么吗?(主要写爬山虎的脚)

二、初读课文,理清顺序

1.读课文,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。(第3~5自然段)

2.看其他两个自然段又写什么,按提取中心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。

3.讨论分段。

第一部分(第1自然段):爬山虎生长的地方。

第二部分(第2自然段):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。

第三部分(第3~5自然段):爬山虎的脚的特点。

三、再读课文,学习字词

1.读课文,画出生字、新词,借助拼音读准确。

2.根据字的组合规律记忆字形。

3.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,不懂的可以查查字典。

4.学生汇报自学情况。

四、布置作业,积累语言

1.抄写词语。

2.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。

板书设计:

爬山虎的脚

爬山虎生长的地方

爬山虎叶子的特点

爬山虎脚的特点

第二课时

教学目标:

1.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
2.学习课文,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。

3.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,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和兴趣。

教学重难点:

1.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;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。

2.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、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。

教学过程:

一、复习导入

1.回忆本文分段,想想每段都写了什么内容。

2.课文题目是“爬山虎的脚”,作者为什么先介绍爬山虎的生长地和叶子呢?(这是必要的交代。先介绍爬山虎生长在哪儿,它的各部分的特点是什么样,这样才能自然引出爬山虎是怎样用脚一步步向上爬的。)

二、逐段学习,理解感悟

1.学习课文的第1、2自然段。

(1)思考: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?(墙上)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叶子的?重点介绍了什么时期的叶子?特点是什么?(重点介绍长大了的叶子。色:绿得新鲜;排列:叶尖朝下,均匀;动态:漾起波纹。)

从中你学到什么?(观察细,按顺序,抓特点等)

(2)再读第1、2自然段,想象画面。

(3)出示投影,按课文内容填空。

那些叶子绿得(),看着()。叶尖(),在墙上铺得(),没有()的,也不留()。一阵风(),一墙的叶子就(),好看得很。

2.学习课文的第3自然段。

(1)导入:爬山虎的叶子如此美丽,那么它靠什么巴在墙上呢?(脚)本课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?

(2)质疑:关于爬山虎的脚,你想知道什么?

①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,什么样,什么颜色?

②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?

(3)先来解决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的疑问。

①朗读第3自然段,你能用一句话告诉大家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吗?

(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。或者说爬山虎的脚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长出来的。)

②老师出示画有爬山虎叶子和茎的图画,让学生指图再说。

(4)学习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及颜色。

①读第3~5自然段,画出有关的句子,然后学生回答,同时老师出示幻灯片:

枝状的六七根细丝——嫩红细丝头上变成小圆片——巴住墙,细丝由直变弯曲——细丝变成灰色的

②请一部分学生画出刚长出的没触着墙的脚。(在事先准备的有茎叶的图上画)请另一部分学生画触着墙后的脚。

③讨论画的情况。

教师通过投影,展示出画得有问题的图画,学生再说明出错的原因。

④小结:爬山虎真是了不起!为了生存,它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,使自己牢牢地巴在墙上。而这一过程不是一天、两天,可见作者是经过了认真而又持续不断的观察才看清的。这种做法真值得我们学习啊!

(5)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。

①自学第4自然段,明白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来汇报,可以读,可以说,可以表演。

②学生汇报。

③老师举起几张卡片,卡片上的这些词都与爬山虎的脚有关:触、变、巴、弯曲、拉、紧贴。全体同学按卡片上的词的顺序熟读第4自然段。

④读了这段,你有什么问题?

细丝为什么变弯了?触着墙的细丝的头上为什么又变成圆片?细丝拉嫩茎是怎样用力的?

⑤小组讨论汇报。

(6)小结。

①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?(课文从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:a.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;b.它是什么样子的;c.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)

②作者为什么能将爬山虎的脚如此生动、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?(细致观察,连续观察)

三、引导发现,总结写法

1.本文的课题是“爬山虎的脚”,作者对爬山虎的脚做了十分具体的介绍,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?(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,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)

2.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启发?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?

(1)观察细致。

(2)要抓住特点观察。

(3)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。

四、拓展文本,课堂延伸

仿照本文作者的观察方法,观察一种植物,先从远处看,再从近处看,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、叶、花,看看有什么特点,再把它具体写下来。

《爬山虎的脚》教学设计6

教学目标:

1、学会本课生字新词,能流利的朗读课文,读懂课文,了解爬山虎的特点;理清课文叙述顺序,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。

2、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,培养细致、有序的观察习惯。

3、 背诵3、4自然段。

教学重点:

理解课文内容,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。

教学难点:

图文结合教学,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。

教学准备:多媒体课件:

(1)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。

(2)一堵墙上的爬山虎。

教学课时:两课时。

教学过程

第一课时

一、创境导入,激发学习兴趣

1、谜语

(1)上搭架,下搭架,条条青龙藤上挂。(丝瓜)

(2)上搭架,下搭架,串串珍珠藤上挂。(葡萄)

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,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?

(搭架子。不搭架子,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。)

2、导语

同学们知道了,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。爬山虎呢,也是一种攀援植物,可它不用搭架子,也能往高处爬。这是为什么呢?(因为它有脚。)今天,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《爬山虎的脚》。

二、理解课题,了解文章背景

①、本文的作者是谁?(叶圣陶(1894—1988)原名叶绍钧。中国现代文学家、教育家、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。江苏省苏州市人。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除《爬山虎的脚》外,还有《记金华的双龙洞》《小青石》等。)

②、读课题,想一想,这个课题的题眼是什么?读了课题你想说点什么?

③、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?让我们走进课文。

三、初读课文,整体感知课文

1、学生自由读文。(注意这样两个问题:(1)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。(2)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?)

2、检查交流。

(1)请学生自愿当小老师,领读词语。

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

(2)指导生字写法。

叠 (下面是“且”);逐(“半包围”);虎( 第三笔“﹁”等)

(3)掌握多音字。

(4)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?

(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。)

(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。)

(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、样子、形状。)

(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。)

(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。)

三、自主探究,理解1、2两段

1、读第1、2自然段,你从“满是”“一大片”中体会到了什么?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?(爬山虎长得很茂盛,能爬;嫩红到嫩绿,一顺儿,铺得均匀,不留一点儿空隙。)

2、思考:课文写爬山虎的脚,为什么要写爬山虎长得茂盛和它叶子的美丽这两个自然段?

讨论、归纳:要写爬山虎的脚,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、模样、颜色等,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,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。

四、布置作业,巩固所学知识

1、抄写词语

2、背诵课文3、4自然段。

第二课时

一、回顾旧知,进入课文重点

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,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?(叶子,脚的样子,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。)

二、自主研读,交流学习收获

1、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,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,画一画,议一议,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?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。

2、汇报交流,自由发表见解

预测交流:一

①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?

(一阵风拂过,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,好看得很。)请你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,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。

②这是一种动态的美。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?

(“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,看着非常舒服,叶尖一顺儿朝下,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,没有重叠起来的,不留一点空隙。”)

③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?

(绿得新鲜,铺得均匀,排列整齐不重叠。)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,密又匀称的美来呢?

④观察叶子中,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,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?

(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,没过几天是嫩绿的,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。)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,谁能读出这种美来?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,能读得更美吗?

预测交流:二

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?脚的样像什么?颜色是怎样的?课文是怎么写的?(出示课件:图片)

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?(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,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。)

这样的描写说明了什么?

(这么细的脚,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,并数了有六七根,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!)

预测交流:三

①爬山虎是怎么爬的?

(在第四自然段中,作者用了 “触、巴、拉、贴 ”“一脚一脚”地往上爬。)

②把“一脚一脚”换成“一步一步”有什么不同?(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)

预测交流:四

①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?

(没有触着墙的,枯萎了,触着墙的,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。)

②“……要是……休想……”说明了什么?(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。)风能掀下它,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?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?(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!)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?

三、引导发现,总结课文写法

1、本文的课题是《爬山虎的脚》,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,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?(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,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。)

2、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?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?

(1)观察细致。

(2)要抓住特点观察。

(3)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。

(4)连续观察。

四、拓展文本,课堂延伸

1、仿照《爬山虎的脚》作者的观察方法,观察一种植物,先从远处看,再从近处看,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、叶、花,看看有什么特点,再把它具体写下来。

2、课外查询资料

(1)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。

(2)爬山虎的有关知识。


四年级上册《爬山虎的脚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:

★ 《爬山虎的脚》教学设计

★ 《爬山虎的脚》三篇教案范文

★ 画角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5篇

★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

★ 关于《爬山虎的脚》优秀教学设计

★ 人教版小学爬山虎的脚教案优秀范文

★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

★ 小学四年级语文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》优选教学设计

★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万能模板

221381
领取福利

微信扫码领取福利

微信扫码分享